我国高等国际教育的渊源

zhuanyanwang
zhuanyanwang
管理员
307
文章
0
粉丝
商学院 MEM 独家18阅读模式
广告也精彩

我国高等国际教育的渊源
中国的高等国际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萌芽发展阶段(晚清-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开始传入中国,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萌芽。例如,1876年英国驻沪领事麦华佗倡议并与沪上士绅合作创办的格致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早期代表之一,它实行董事会管理制度,以“西学”为原本,开启了中国近代新式高等教育的先河。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还包括圣约翰书院(后发展成圣约翰大学)、德文医学堂(后发展为同济大学)等。
探索发展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院系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与此同时,也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例如,向苏联学习,引进苏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苏联援建的中国航校是新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始;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教育交流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这一时期,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如航空、航海等,旨在满足国家特定需求。
恢复发展阶段(1978-2000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以公派出国留学和开展小规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主。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化经历的科教管理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来华留学教育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政策目标逐渐从单纯的政治需要转向为国家外交、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教育改革服务。
1979年至1980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签订了加强部分重点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合作项目。1985年,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中国MBA培训班,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个高校间的合作办学项目。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加入WTO后,中国教育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快速发展期。
自2001年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始定期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旨在邀请来自全球各国家代表共同参与高等教育国际话题的讨论。这一论坛已成为一项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国际化活动。数据显示,国际论坛的参与范围从最初的北美洲、欧洲、亚洲逐步扩展至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
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随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如《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等,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
提质增效阶段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强调特色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同时加强了对质量和效益的监管。

如要转发请标注原地址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广告也精彩
 
zhuanyanwang
  • 本文由 zhuanyanwang 发表于2025年4月22日 10:49: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txkid.com.cn/?p=1282
广告也精彩